2022年3月25日下午,中山大学中文系成功举办“民俗资料学高端学术讲坛”第二季第四讲。本次讲坛特邀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郭丽娜教授主讲,四川大学赵艾东教授与谈,中山大学王霄冰教授主持。
郭丽娜教授(右)主讲,王霄冰教授(左)主持
郭丽娜教授介绍了巴黎外方传教会来华的动机、时间、路线和性质,以及在中国西南300余年中的活动情况,阐述了巴外方走社会底层的传教路线和本土化传教策略。巴外方的研究涉及宗教神学、文学创作、天文地理、生活习俗等方面,对于促成西方现代学科的形成与跨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郭丽娜教授通过在西南调研中遇到的“云南-田德能”和“贵州-童文献”两个案例,分享了从人物入手,梳理其网络关系来形成一系列事件的研究方法。她指出,巴外方文献指向“入乡随俗”与“本色未改”两个特征,具有历史、过去与未来连接点的价值,在文献使用中需要立足学科本位,培养跨学科思维和驾驭文献的能力,形成新的观点。
与谈人赵艾东教授高度认可该研究方法的前沿性,并结合自身研究,认为考察英美人士在川滇的活动也离不开巴黎外方传教会的文献,从不同的学科和视角去利用这批文献将会有很大的收获。
赵艾东教授与谈
王霄冰教授总结认为,文献的利用就在于各取所需,其中充满了学术的乐趣。真正做好研究需要我们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有高度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而且要有人情味。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