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讲座回顾|“钓鱼谣言”的网络田野与资料获得——第一讲施爱东研究员讲座回顾
发布时间:2022-04-01 阅读:861次

2022年3月4日下午,中山大学中文系“民俗资料学高端学术讲坛”(第二季)第一讲——“‘钓鱼谣言’的网络田野与资料获得”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施爱东主讲,湘潭大学教授漆凌云与谈,中山大学教授王霄冰主持。


图片1.jpg


与会者视频截图留念


施爱东研究员从“网络田野”方式引入本次讲座,介绍自己研究谣言的方法,举例探讨“钓鱼谣言”作为一种论战工具,其产生的动机、内容、传播及后果。施爱东研究员指出在“钓鱼谣言”传播过程中,“钓鱼党”与“真相党”相互攻讦,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恶劣的文化现象。


图片2.jpg

施爱东研究员发言


施爱东研究员还分享了自己获得“钓鱼谣言”网络田野资料的经历与过程,包括如何进入“钓鱼谣言”最初流传的论坛网站、如何认识“钓鱼谣言”制造者,如何跟踪谣言传播的过程等问题。


基于此,施爱东研究员总结了“钓鱼谣言”的传播机制,一是知识结构和情绪会影响人们对谣言的判断;二是谣言的扩散并不取决于大多数人的态度;三是钓鱼帖变成谣言帖,辟谣变成造谣。


与谈环节,漆凌云教授赞赏了施爱东研究员从民俗学的视角对谣言进行研究的创新性,由此拓展了民俗学学科的影响力,提升了民间文学研究者的信心。漆教授还结合自己对谣言的关注,认为谣言可以看作特定人群或阶层表达情绪的工具。王霄冰教授也指出施研究员所关注的谣言叙事是研究民间文学的极佳题材,对民间文学研究可以产生诸多启发。


图片3.jpg

漆凌云教授与谈


1681787434730919.jpg

王霄冰教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