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9世纪欧洲中国戏曲题材画的“真”与“失真”
【内容摘要】在17至19世纪“中国风”盛行的欧洲,戏曲成为欧洲画家笔下常见的中国文化题材。这些戏曲题材画有着不同的材源和纪实性,用作戏曲史料需区别对待、具体而论。或以西方已有图像为据,例如尼霍夫游记中《戏剧演员》插图,乃游记的荷兰文版本编辑者从尼霍夫原始画稿不同画作中提取元素,根据一定的构图范式,可能参考了其他资料并加以想象构制而成。或以中国本土图像为据,例如小德金书中《中国戏剧》插图,乃将《康熙六旬万寿庆典图》中两个画面拆分捏合。或主要来源于纪实,例如额勒桑德的戏曲题材画,能够作为研究清代戏曲的图像证据,但也存在少许失真。画家对中国文化的陌生、受其熟知的西方事物误导、对构图审美的考虑,特别是对异文化“本真性”的追求等因素,是造成图像“失真”的重要原因。
陈雅新(深圳大学、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