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5日下午,中山大学中文系“民俗资料学高端学术讲坛”(第二季)第七讲——“海外藏中国宝卷调查与研究”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特邀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永平教授主讲,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白若思(Rostislav Berezkin)研究员参加与谈,中山大学中文系王霄冰教授主持。
与会者视频截图留念
讲座伊始,李永平教授为大家概述了海外藏中国宝卷的收藏情况与数百年的研究史。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澳洲的十二个国家的数十个收藏机构的宝卷藏量有711种,这些有助于世界认识中国的宝卷,无疑属于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接着,李永平梳理了欧美世界译介“妙善传说”的历程,指出来华传教士郭实猎(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1803—1851)是第一个将“香山宝卷”翻译为外文的西方人,并考据郭实猎的翻译底本。最后,李永平教授指出宝卷是文化文本,不是书写形态意义上的文学,从早期的仪式——口头到书写传统中的编创而来,始终与民众的愿景和社会群体深层诉求相榫卯。对于宝卷研究的一些问题,可以从宝卷的形成与发展,形制与分类、功能与价值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去研究。
李永平教授演讲
在与谈环节,白若思研究员补充了国外有关中国宝卷的研究成果,认为有关中国文学的观念有着很大的历史变迁,而且在分析近代西方人的宝卷研究时要注意研究者的立场。白若思研究员还分享了俄罗斯藏有关妙善传说的中国图像资料,指出其他文学形式的妙善故事也值得关注。
白若思研究员与谈
王霄冰教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