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成员王艺璇前往山西调研契约文书
发布时间:2019-04-01 阅读:2814次

2019年4月1日至4日,课题组成员王艺璇前往山西省太原市、孝义市,调研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中国契约文书中的一批山西“高氏文书”。

“高氏文书”是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中国契约文书中比较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的一批文书,包括33份卖地契、5份卖房契、2份典当契、3份补契,共计43份文书。立契地点为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县偏城村,时间集中在道光至民国年间。其中契约的收受人绝大部分为高氏族人,有24份与高锦春有关。项目组成员王艺璇根据契约中的地域与姓名,联系到了偏城村高氏的后人,但原有的偏城村由于挖煤的需要全村迁移,至孝义市的偏城新苑小区,原村遗址不存。

4月1日抵达太原后,王艺璇首先拜访了从台湾回到山西扫墓祭祖的高昌治先生,对他的生平与其父亲高锦章的经历进行了访谈,并找到了一套完整的《尉屯高氏族谱》,借助族谱梳理出了“高氏契约”中所涉及的高氏族人的关系。随后,又拜访了张福清先生,了解了偏城村的村史、村落地理情况、人口情况等,并就契约中的一些地方方言词语提出了问题。

4月2-3日,前往孝义市进行调查,通过采访偏城新苑小区中的老人来收集与“高氏族谱”有关的消息。其中,在张福祥先生家找到了《偏城村志》,村志中记载了高锦春是当时村里占有耕地最多的乡绅,并热心村中公务,为偏城村引入了核桃树种植技术。还记载了高锦春与其他高氏族人上学、从商、开矿的经历,从零散的记录中仍然可以看到高氏一族在当时的偏城村是十分兴盛的大家族。同时,高锦春的侄子高昌旺先生也为调研者提供了高氏在土地改革之后的走向衰败的过程。在偏城村村民张东虎先生的家中,还看到了他的爷爷所传下的三十多份买卖土地契约,补充了“高氏文书”的类似文献。

此次调研通过回到契约的发生地,采访契约相关人的后代,完善了“高氏文书”的产生背景,并对契约文书本身没有记录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补充。这些资料为分析和解读契约文书背后的人际关系、民众心态、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