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日]岛村恭则:《大家的民俗学:什么是“vernacular”》
发布时间:2023-12-26 阅读:671次

20231225日下午,中山大学中文系成功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前沿讲座”第10讲。本次讲座特邀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研究科科长岛村恭则教授主讲,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王晓葵教授与谈,中山大学王霄冰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刘晓春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储冬爱教授、中山大学王琴副教授等老师以及本科、硕士、博士生共3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1719197540234277.jpg

岛村恭则教授主讲

岛村教授首先提出了民俗学研究的根源性问题,即在中、日、德三国民俗学都在转向“日常”研究的背景下,民俗学研究的特质是什么?民俗学究竟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问?岛村教授通过梳理世界民俗学学科发展史,发现其具有将普遍主义相对化的特征,研究的是与“普世·主流价值·中心主义的社会立场”处于不同维度上的人们的生活(视角)。它通过对两种立场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内在性理解(方法),形成具有超越性的知识,使得以“普世·主流价值·中心主义”为基准而形成的知识体系相对化(研究目的)。

<a style=display:inline href=https://cfro.sysu.edu.cn/Index/mem_detail/id/84 target=_blank >王霄冰</a>教授主持.jpg

王霄冰教授主持

在明确了民俗学的定义之后,岛村教授开始讨论本次讲座的重点概念“vernacular”。20世纪下半叶,在民俗学界内部,以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1934-2005)和丹·本-阿默思(Dan Ben-Amos1934-2023)为代表的民俗学家对“folklore”的定义提出了挑战,但社会上对“folklore”的印象依然停留在“农村古老而奇特的习俗”上,学者们仍在努力改变这种刻板印象。进入21世纪之后,“vernacular”概念开始出现在民俗学界,甚至有取代“folklore”的趋势。岛村教授首先梳理了“vernacular”概念的发展史,其中包括玛格丽特·兰蒂斯(Margaret Lantis1906-2006)、约翰·多斯特(John Dorst)、普里米亚诺(Leonard N. Primiano1957-2021)等众多民俗学者关于“vernacular”展开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岛村教授将“vernacular”定义为:“在拥有某种共同社会语境的群体中、从某个个人的生世界中被生产、并实践着的经验、知识、表现,尤其是能从中发现、或预期能从中发现与普遍主义、主流的、中心的思想相对立的意识、感情、感觉。”并对该定义做出了详细的阐释说明,同时认为他所定义的“民俗”和“vernacular”具有一致性。

其后,岛村教授论述了以“vernacular”这一概念为中心理论的民俗学在社会文化哲学关系中的定位。他认为社会文化哲学中对尼采所提出的狄俄尼索斯式原理(即一种非理性、非合理、非思辨的文化原理)研究倾向与民俗学的问题意识是一致的,只是哲学倾向于采取高度抽象的哲学行为,而民俗学是在个别具体的现场研究“狄俄尼索斯”,并希望今后能不断深化哲学与民俗学的辩证探讨。

 最后,岛村教授将马费索利(Michel Maffesoli)提出的“再魅化”概念与民俗学案例相结合进行讨论,选取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日本各地兴起的新祭典——“夜来祭”进行案例分析,实现了民俗学与哲学的对话,也提供了一个民俗学研究现代社会的视角。

 与谈人王晓葵教授认为岛村教授是新时代民俗学理论学家,肯定了他不断地把最新的理论和思考,包括社会文化哲学理论纳入到民俗学概念中的科研精神。并围绕“民俗学的边缘性特征”、“超越性知识”与“再魅化”等问题与岛村教授展开了热烈讨论。

王晓葵教授发言.png

王晓葵教授发言 

刘晓春教授指出,岛村教授所关心的问题是放置在整个世界民俗学史的结构性研究脉络中产生的,非常具有针对性,对扩展我们的研究视野也具有启发性。同时他通过比较中日两国不同的学术立场和传统,谈及到当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借鉴意义。 

刘晓春教授发言.jpg

刘晓春教授发言 

最后,王霄冰教授对岛村教授精彩的讲座表示感谢并作总结。她强调,岛村教授提及的“与中心主义相对”的民俗学特征重点在“相对性”的含义,指的是作为文化多样性的另一种存在。民俗学的边缘性特点并不是弱点,而应该是学科立脚点,以此立场出发可以发现更为广阔的研究对象。

讲座现场.jpg

讲座现场

签名.jpg

热情的同学们纷纷找岛村教授签名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