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网”总编魏小石博士受邀前来中山大学作“用十段历史录音来了解丝绸之路”讲座
发布时间:2020-11-14 阅读:1923次

11月13日上午,受课题组首席专家王霄冰教授邀请,“中国音网”总编、印第安纳大学音乐人类学博士、印第安纳大学传统音乐档案馆客座研究员魏小石,在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作了题为“用十段历史录音来了解丝绸之路”的讲座。王霄冰教授主持讲座。

首先,魏小石博士介绍了音响档案保存和管理专业的相关背景。魏博士表示,“当我们愿意将音乐置于人类文化体系、人类认知体系,以及人类心理层面进行研究时,就产生了音响档案保存和管理专业”。20世纪大量的音视频资料亟待整理,这批资料不仅需要数据化保存,更重要的是怎样去认识这批资料、怎样去解读背后的语境,这正是音响档案保存和管理专业以及音乐档案馆的意义所在。

当前,我国不仅缺乏专业的音乐档案馆,传统音乐市场也存在空白。我国传统音乐因资料分散、收集与修复技术门槛高,各音乐平台虽略有涉猎,但都存在曲目不齐全、资料不完善等问题。传统音乐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目前仍是竞争的蓝海,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针对这一现状,魏博士所在的华韵文化科技公司,携手中央音乐学院、国家图书馆,共同创建了大型公共文化有声数据资源库——“中国音网”。 

“中国音网”钻研音视频资料数字修复技术,提供各类历史录音介质的修复服务,还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对藏品进行数字化、编审、勘校以及编目,使元数据充分保留了历史信息和学术价值。“中国音网”所藏的多是未曾出版的田野、实地、文献录音,以及相关历史背景、唱词、艺术家生平等音乐史资料。魏博士以丝绸之路上的十段历史录音为例,展示了它们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语境。

魏博士重点介绍了印第安纳大学传统音乐档案馆的贝索德·劳弗特藏(The Berthold Laufer Collection)。劳弗(Berthold Laufer,1874-1934)是德裔美籍人类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于1901-1904年参与“雅各布·希夫中国考察项目”,期间收录的大约400卷蜡筒唱片被学界公认为“中国最早的录音”。相较于同时代录制于中国的零散录音资料,“劳弗特藏”是一宗系统性的音乐档案,记录了20世纪初期的中国民间音乐和其他口头表现形式。劳弗的采集成果还包括大量的考古、历史和民族志物品,这些成果不仅能重现当时中国的音乐面貌,还有助于中国的信仰、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研究。此外,魏博士播放了几段丝绸之路上的民族音乐,让听众感受到了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交融,以及录音背后的故事张力。

最后,魏博士再次强调,这些录音对认识20世纪早期中国各民族的声音状态具有重大意义。对历史和文明的了解不仅有赖于文字,更需要重视音响档案。

魏博士的精彩演讲让在场的专家看到了跨学科合作的可能性。中山大学艺术学院韩闻赫老师表示,这些珍贵的资料不仅需要多学科合作进行解读,还可以通过再创作,让这些素材回归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