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民俗》2020年第3期刊发“海外藏中国民俗文物研究专题”
Date & time of publicaiton:2020-08-01 Views:1599次

“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课题自立项以来,致力于收集、整理、研究海外藏中国民俗文物与民俗文献。广东省博物馆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的《艺术与民俗》杂志2020年第3期发表“海外藏中国民俗文物研究专题”,刊发了课题组的4篇阶段性研究成果。
       该专题由课题组首席专家王霄冰教授主持,4篇论文是:中山大学博士生王玉冰的《民俗文物的跨国流动史——以高延藏品为例》,山东大学王加华教授和云南大学硕士生郑裕宝合作的《海外藏耕织图的绘制、收藏与价值分析——以元代程棨、明代宋宗鲁与清康熙三版本<耕织图>为核心的探讨》,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生吴雅迪的《20世纪30年代之前欧美汉学界的“苗图”研究》,德国波恩大学白瑞斯(Berthold Riese)教授撰写、德国慕尼黑大学叶进翻译、王霄冰校对的《中国皮影戏在德国的传播与相关文物收藏》。
       王霄冰教授在导言中指出,民俗文物是历史遗留的能够反映民众日常生活的各类实物资料,包括可移动的文物(如服饰、工具、器具、玩具、图画、雕塑作品和建筑构件等),也包括不可移动的建筑物、聚落遗址和劳动场所等。历史上最早注意收藏中国民俗文物的,并不是中国人自己,而是来自欧美的游客、商人、传教士、外交官、汉学家等。如今,海外藏中国文物大部分已从私人手中流通到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机构,但因其数量巨大且艺术特征不强等原因而难以获得展出的机会。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和图书馆行业的普遍应用,部分文物以电子文献的形式在线上呈现,使得学者有机会获得相关信息。
       四篇文章聚焦于不同类型的民俗文物,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王玉冰从文物流动史的角度出发,追溯了荷兰汉学家高延19世纪下半叶来华收集民俗物品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他带往欧洲的超过1000件民俗藏品的流动、保存与展出情况。王加华和郑裕宝通过对收藏在海外的元代程棨《耕织图》、明代宋宗鲁《耕织图》及清代康熙《御制耕织全图》的描述与分析,指出这些图像对于理解传统中国的绘画风格、民风民俗、政治传统等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与意义。吴雅迪将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欧美汉学界的“苗图”研究分为四个时期:早期翻译期、版本对照研究时期、“苗图”绘制的见证及参与期、系统化“苗图”研究时期,并探讨了各时期研究的方法论意义。白瑞斯则梳理了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德国人对于皮影戏的接受和认知状况,以及中国皮影戏剧本、道具等在德国公共机构的收藏情况。
       最后,课题组希望有更多学人关注海外藏中国民俗文物,参与到相关研究中来,以系统整理并充分挖掘其资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