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王霄冰、白瑞斯与孙瑶琦前往青海进行田野调查
Date & time of publicaiton:2020-08-31 Views:1754次

2020年8月,课题组首席专家王霄冰教授、子课题一负责人白瑞斯教授与课题组成员孙瑶琦一同前往青海省湟中县黑嘴村开展田野调查。1946-1952年,德国圣言会(Divine Word Missionaries)传教士费惠民(Johann Frick)曾在黑嘴村传教,后来他又将自己在当地的见闻书写成文。此次考察旨在搜集费惠民及其著作的相关背景资料。
       费惠民1903年出生于奥地利,从小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1931年5月14日,费惠民被任命为神父,并收到了前往中国甘肃传教的命令。1932年,费惠民在甘肃兰州学习中文后,先后到甘南、陇西、定西担任神父,后来受战争影响而一直处于奔波之中。1946年,他被安排到离青海西宁不远的黑嘴子村(今湟中县多巴镇黑嘴村)传教,直至1952年才返回欧洲。费惠民精通汉语,和当地人交往十分密切,为他记录当地人们的生活面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回到欧洲以后,费惠民进入维也纳大学攻读民族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题目为《青海女性的宗教社会地位》,后以《青海汉族的母亲与孩子》为题发表在Anthropos杂志上。除此之外,他还撰写了关于黑嘴村的一系列著述,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方面:一是对当地人治病手段的记录,如《在青海血是如何用于巫术与医疗的》《来源于动物有机体的物质被用于药物》《西宁西河谷地区对患病儿童的巫术疗法》《体味之病》等;二是对当地口头文学的记录,有《青海童话》《青海农谚》;三是对当地人生活习俗的记录,包括《西宁西河谷地区的新年习俗》《西宁西河谷地区的丧葬习俗》《(中国)青海黑嘴村的婚礼习俗》《冲犯社神的禳解办法:汉藏边界的一种风俗》《当母亲——中国女性的生活目标》《青海人的梦与解梦》等。这些著作提供了丰富的青海农村民俗生活状况的信息,弥补了20世纪50年代以前青海民俗记录匮乏的缺憾,极具资料价值和研究价值,但这些用德语撰写的作品至今还未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
       为了加深对费惠民在黑嘴村的传教活动及其著述的了解,王霄冰、白瑞斯和孙瑶琦走访了黑嘴村天主堂的神父、教堂修女和部分村民,向他们请教费惠民的相关事迹、黑嘴村天主堂的历史沿革及村落的现状。王霄冰教授一行还拜访了青海的民俗学同行,就青海地域文化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根据课题组的计划,王霄冰教授将陆续与相关专家学者合作,翻译费惠民的系列论文,以充分挖掘费著的价值;孙瑶琦则在黑嘴村进行长期的回访调查,对费著中的民俗文化进行再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撰写博士论文。